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小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为三级火箭,700千米高度太阳同步轨道1吨的运载能力。该火箭成本低、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有许多新技术是在中国国内首次应用,研制难度很大。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于2009年获得国家正式批复立项,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全部系统级热试车,并于2013年12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完成场箭合练。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已于2015年9月20日进行首次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火箭名称 |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 研制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研制单位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火箭高度 | 29米 |
最大直径 | 3.35米 | 起飞质量 | 103吨 |
起飞推力 | 1200千牛 | 级数 | 三级 |
发射场 |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 火箭用途 | 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
SSO运载能力 | 1000千克 | 首飞时间 | 2015年9月20日 |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新型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火箭全长29米,一级直径3.35米,二、三级直径2.25米,起飞推力1200千牛,具备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1吨的运载能力。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采用了全新的总体方案、结构形式、动力系统和电气系统,自主创新成果达几十项。发射可靠性提高到0.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高压补燃循环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三平”测发模式,成功突破高精度控制技术、氧箱自增压技术、燃气滚控技术、箭地一体化快速测发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按照“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思路设计,可进一步提高运载能力,有效提高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模块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在传统概念中,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都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长征六号针对后续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创造性地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变革。
图: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采用“三平”测发模式
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火箭在水平状态下在厂房内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包括与卫星的对接,同时将整发火箭水平放置于专门研制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上,由起竖车将火箭水平运输至发射工位,并完成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大大简化了发射区操作时间和发射台占用时间。按照设计,采用“三平”测发模式的长征六号的发射准备周期仅需7天,有力适应卫星发射低成本、短周期的需求。
根据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展思路,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应坚持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发展原则形成的“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发展思路。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中规划的小型运载火箭,可以满足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需求,也符合小型运载火箭的总体规划。其中一个系列就是我们熟知的长征系列火箭,两种发动机就是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液氢液氧发动机,三个模块就是大、中、小三个模块即大型火箭长征五号、中型火箭长征七号、小型火箭长征六号。
研制主要是满足小卫星的发射需求。从国内外卫星的发射市场分析与预测可以看出,500kg级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中规划的小型运载火箭要能够满足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00kg级小卫星的发射需求,同时具备双星或多星发射更小重量级卫星的能力。
贯彻“三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想,小运载总体和分系统方案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尽量与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进行“三化”设计。
设计原则
低成本
降低成本是提高运载火箭在国内外卫星发射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小型运载火箭研制的关键是降低成本。一方面,充分利用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的技术以降低研制成本,设计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低成本设计思想,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系统配置;简化发射操作,降低发射成本。
高可靠性
高可靠性是火箭的生命之本。遵循“简单即可靠”的可靠性设计原则,在单机或系统设计时力求简单;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控制产品的设计、生产质量。
适应性强
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既能够适应发射各种轨道的小卫星,也可以进行双星或多星发射;既能够适应新发射场,也能够在现有的发射场进行发射。
周期短
充分应用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的技术,研制周期短;简化发射方式,缩短发射周期,满足快速发射的要求。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自2000年就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2008年7月,集团公司作出决定,明确“长征六号”由八院总承研制。八院随即开始组建研制队伍,全面开展立项前各项协调、论证和策划工作。八院已经完成了总体方案论证,确定了型号研制全过程的计划安排,明确了各系统负责人,基本确定了各分系统主要技术方案,正在深化关键技术攻关和关键单机的研制。
为了满足小卫星的发射需求,初步制定小运载的总体技术指标及要求如下:
1、700km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500kg
2、飞行可靠性:0.95
3、入轨精度不低于现有长征火箭水平
4、飞行中轴向过载系数不超过7g
5、具备双星或多星发射能力
6、具备有效载荷调姿定向功能
7、具备末级离轨功能
8、发射周期不超过7个工作日
9、可以在现有发射场发射
2009年9月,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立项,由航天八院承担。
2012年3月,长征六号三级发动机整机试车成功。
2012年4月,长征六号首台芯一级发动机交付总体。
2012年7月,长征六号芯一级发动机由初样进入试样阶段。
2012年8月,长征六号液氧箱低温静力试验成功。
2012年11月,长征六号动力首次热试车成功。
2013年4月,长征六号一级液氧贮箱绝热包覆完成。
2013年7月,长征六号三级热试车成功。
2013年12月,长征六号火箭完成全箭合练工作。
2014年3月,长征六号三级电动伺服系统试样阶段的首次发动机摇摆热试车。
2014年4月,长征六号辅助动力系统全系统热试车成功。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成功进行首次发射,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的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太阳同步轨道,创造了亚洲一次火箭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10次飞行。
图: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此次发射搭载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20颗微小卫星,主要用于开展航天新技术、新体制、新产品等空间试验,对于促进我国微小卫星发展和新技术试验验证等具有重要意义。
序号 | 发射时间 | 运载火箭 | 有效载荷 | 分离轨道 |
1 | 2015-9-20 | CZ-6 Y1 | 开拓一号等20个微小卫星 | SSO |